待审核站点
鑫锐艺术网 待审核
鑫锐艺术网致力于收藏的朋友们,我们就是你们的千里眼,将会为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为你们的投资助一臂之力。
2017-06-19中国消防博物馆 待审核
中国消防博物馆展陈面积9500平方米,由序厅、古代消防厅、近现代消防厅、防火防灾体验馆和临时展厅组成。由公安部消防局筹建的中国消防博物馆,定于2010年11月9日开始试运行。
2017-06-09易壹中国艺术网 待审核
“易壹”作为一个民间的、业余文字创作者,从2004年中期开始就再也没有停止笔耕。不长时间的积蓄,成就了这片空间,无论是对易壹本人还是喜欢她作品的各位朋友们,都是一个体谅与希望并存的空间。
2017-06-09文登市文化馆 待审核
原文登县文化馆始建于1952年1月,随县政府驻大水泊;原昆嵛县文化馆建馆时定名为文登专区人民文化馆,随专员公署驻文城,受专署文教科领导。
2017-06-09东城区第二文化馆 待审核
东城区第二文化馆成立于1949年2月,是新中国第一座文化馆,原为“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1954年6月更名为“崇文区文化馆”。2010年7月原东城区和原崇文区合并为新东城区后,更名为东城区第二文化馆并加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2017-06-09西城区第一文化馆 待审核
西城区文化中心系西城区政府斥资1.92亿元(未包括专业设备投资)兴建的集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2021-08-17博玩雅集文物鉴定 待审核
北京博玩雅集文物鉴定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路华威桥西南角,天雅古玩城4层401室,(北京古玩城路南)是一家独资单位。
2022-10-31西北艺术网 待审核
西北艺术网是由宁夏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艺术信息网,提供艺术家园、艺苑百家、艺术专题、设计之星、艺术动态、名作欣赏、艺术论坛、人物专访、艺术拍卖等栏目内容。
2021-08-17中国文物在线鉴定网 待审核
2004年4月,“中国文物在线鉴定网”建站,向全球发布。
2017-06-09墨梅艺术特长教育 待审核
墨梅艺术特长教育是中国领先艺术特长教育的第一品牌,是艺术特长教育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主要从事专业化、系统化音乐艺术培训的特长教育著名品牌机构。
2021-08-17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待审核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域名由英文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rt缩写为CNTCA.com)整合、研究、弘扬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资源、资讯综合性门户网站,为热爱中国文化的群体提供公共网络媒体资源共享服务。由文系(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隶属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主管。
2017-06-09董治国书画艺术 待审核
董治国,1955年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墨露轩主,系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一代皈依弟子,法号德董。现为郑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达摩禅画院付院长、河南九鼎书画院付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郑州分院副院长、中原区书画研究会理事、嵩阳书画院理事等。
2017-06-09安徽工业大学教务处 待审核
安徽工业大学教务处电话:0555-2315601;地址:安徽工业大学东区教学实验组团A座二楼,本部第三教学楼二楼!腾讯微博地址:http://t.qq.com/ahutjwc;教务处是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管理本校教学工作的职能机构。主要职责:1 .组织制(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法文件。2 .组织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3 .组织实施教学计划。4 .安排教学课表,调度教室使用。5 .组织教材建设、教材管理、教材研究。6 .管理学生学籍、成绩、证书等。7 .组织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8 .组织教学研究。9 .组织各类教学奖的推荐、评审及奖励。10.联系学校督导办工作,进行教学检查。11.全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12.组织实施教学条件建设。13.承办教务公文、教学统计及立卷归档工作。1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021-08-05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待审核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是由云南省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及“211工程”大学云南大学申办并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自2001年创办以来,凭借云南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已经形成经、法、教育、文、理、工、管、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现有10个二级分院、2个公共教学部和1个研究院,3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建院十余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近18000名优秀毕业生。 建院以来,学院办学成果得到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2008、2012年两次被省教育厅评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2008—2014年连续六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或“就业工作考核一等奖”; ●2010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集体”; ●2010、2012年连续两次被省教育厅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 ●2009、2010、2013年分别被云南省公安厅、云南省综治委、云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云南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 ●2013年被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2009—2013年连续五次蝉联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全国独立学院20强”; ●2010年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 ●2010年被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优秀普通高等学校”; ●2010年被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评为“2010年度十佳优秀独立学院”; ●2010年被昆明市人民政府评为“昆明市园林单位”; ●2011年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先进高等学校”; ●2011年学院团委被团省委评为“优秀团委”; ●2011、2012连续两年被省医保中心评为“先进集体”; ●2012年被昆明滇池度假区评为“平安单位”; ●2012年被昆明市总工会授予“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状”; ●2013年被授予云南省“平安单位”。 【体制】 滇池学院是由云南大学申办,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投资主体是实力雄厚的励德国际教育集团。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努力构建“董事会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良好的办学体制,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规模】 滇池学院现有两个校区——国家旅游度假区校区和杨林校区,占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34.8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830万元;建有较完善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中心等教学设施;体育文化设施完备,后勤服务设施功能齐全;学院图书馆现有藏书116万册,订有中英文期刊1500余种、中英文报纸210余种;校园网络信息点遍布校园;学生公寓均配备电话、饮水机、卫生间、太阳能供水系统、有线电视接口、校园网络接口等设施;社会化的后勤保障体系为师生提供包括医疗、餐饮、购物、银行ATM等服务。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独立学院。规划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25000人左右,并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 【师资】 滇池学院主要依托云南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广聘名师,凝聚了云南省相关学科的众多知名学者、专家。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900余人,引进高层次人才94人,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3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67%。 【办学理念】 学院遵循“求真至善”的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教学是中心、质量是关键、队伍是重点、特色是出路、创新是动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的办学思路,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 【培养模式】 强调对学生英语应用、计算机应用和专业实务等能力的全方位培养,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家长满意、市场首肯、社会青睐”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实施“两个工程”,即“人才分类培养工程、综合素质教育工程”;注重“三个加强”,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英语教学和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础+技能+素质+创新”叠加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技能提高为目的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校园文化】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活动,让各学科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在实践舞台各显神通。为加强学生人文和精神的熏陶,特邀请省内外资深学者、教授、社会名人以及商界精英,先后推出了“英才讲坛”、“博士论坛”、“滇池讲坛”等系列品牌讲座,高起点、高水平、多层次、跨学科的讲座为学院素质教育环境架起了“立交桥”。学院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每年举办大小活动170余次,参与人次达到学生人数的85%,活动涵盖了社会公益、学习实践、娱乐休闲、体育竞技、创业实战等五大类,成为学生探索真知、开拓创新的基地,成为学生开发潜能、展示才能、体现自我、迎接挑战的广阔舞台。 【教育成果】 滇池学院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连续九年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远远高于全省本科院校平均考取率。学院学子共有千余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75%以上考取的是“985”和“211”院校,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24所“985”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均有我院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还有数十名学子在攻读博士学位。学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连续十余年名列全省独立学院前茅,超过全省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司法考试通过率达到参考学生人数的40%。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学院学生通过率超全国独立学院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学院毕业生在公务员国考、省考中被录取的人数名列独立学院前列。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彩云基金”日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中央电视台英语演讲风采大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295项奖励。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
2021-08-05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待审核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建校于1984年,前身是合作民族师专,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视察学校选址,并题写校名。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唯一一所省属民族高校。 学院位于内地通往藏区的门户——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这里是安多藏区民族宗教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甘肃及周边省区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区,学院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藏区稳定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建校以来,学院克服办学条件艰苦、办学基础薄弱等困难,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的精神,扎根高原,艰苦奋斗,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促进甘肃民族地区以及辐射带动安多藏区的教育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9年9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6月,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命名为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建有覆盖人文、社会、理学等6个主要学科门类。现有58个本(专)科专业,涵盖了师范专业的主体专业,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藏语方向)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民族师范教育、安多藏区文化和高原生态经济正在成为学院的学科与专业特色。 学院现有15个教学系(部),12个校级科研机构,其中,安多藏文化中心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有教职工570人,专任教师43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0%,硕士研究生占50%。先后承担厅、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百余项,教职工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0余篇,出版专(译)著80余部,主参编教材近百部,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3项,获得厅、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70余项。学院占地847亩,建筑面积21.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3600万元,各类图书10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固定资产3亿元左右。学院主要面向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内蒙、宁夏等民族地区招生。建校以来,已为民族地区输送了万余名毕业生,其中90%以上工作在民族教育和基层第一线,极大地充实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有效地缓解了民族地区师资短缺的压力,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 近年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确定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今后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办学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贴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紧把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转型发展,跨越建设,深化内涵,全面实现合格本科建设,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拓展办学功能,提升办学实力,使学校成为服务区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社会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的总体目标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办学定位:在服务面向上,立足藏区,面向全省及周边民族地区;在办学科类上,以教师教育为主,兼顾本地区特殊应用人才的培养;在办学层次上,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努力培养充分适应民族地区要求的“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院建成服务区域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 办学特色:一是突出民族师范教育特色。建立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教育专业体系;突出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做强以民族基础教育为主要方向的教育学科。二是突出藏区文化特色。发挥甘南作为安多藏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做强藏文化学科,将学院建设成为安多藏区文献典藏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形成体现藏区社会文化特点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三是突出高原经济特色。以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为导向,做强高原生态与民族区域经济学科,形成一批与高原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为藏区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立足于西部藏区,面向甘肃广大民族地区,以服务和促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己任,努力成为服务区域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努力成为凸显民族师范教育、安多藏区文化、高原经济特色的新型民族本科院校,努力成为彰显阳光品质、勇于探索改革、充满激情与潜力的学校。电 话:0941—8252077地 址:甘肃省合作市知合玛路233号邮 编:747000
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