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在元宇宙里一起拉屎
发布时间:2022-02-09 22:18:24 编辑:小火山 浏览:260次
元宇宙概念风靡后,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打着元宇宙概念的社交产品,有人在 " 虹宇宙 " 里炒房发了财,有人和好友住进了「啫喱」小屋,捏脸、换装、合影 …… 玩得不亦乐乎。
开工第一天,社畜不情不愿地上班。唯一的动力,大概是可以在啫喱把状态从 " 养生 " 调整为 " 搬砖 ",和 50 个奇装异服的好友一起,搬着砖头在手机里乱窜。
然后,截屏,分享到朋友圈,配文:今日份元宇宙生活。
当普通人还在思考明天拜年穿什么时,小红书网友已经把春节期间的「啫喱」穿搭安排得明明白白:初一是宅家乖巧睡衣装扮,初二变身甜美可爱学院风,初三是辣妹风性感女孩,初四要记得给头发换个颜色。
在最近常常被截图刷屏的「啫喱」App 里,人们可以自由换装,发表动态,和朋友聊天。
当然,这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20 年前的 QQ 聊天室玩得就是这一套:大家换上漂亮衣服,在聊天室里打出:" 帅哥,你是 GG 还是 MM?"
一点儿也不新鲜。
但啫喱从面世后热度一直很高,在 App Store 上架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在社交榜上排到了第五位,仅次于微信、QQ、小红书和微博,说明啫喱还是有一些能打动人的地方。
从产品上看,啫喱最大的亮点,是时髦的人物画风。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创建一个像泡泡玛特一样的潮玩形象,并且好友列表是盲盒架的形式,就像在线上拥有一整排精致的盲盒。
另外,用户可以在啫喱设置实时状态,App 里有 28 个状态可选,包括普通的听歌、学习、搬砖、摸鱼,还有奇特的拉屎、躺平、睡觉。
因为好友的状态会时时在广场里更新,用户可以随时看见好友正在干嘛,干了多久。好友之间的距离会比普通的社交软件更近一些,甚至还能看到好友手机的电量,提醒 Ta 应该给手机充电了。
比起社交工具的定位,啫喱更像一个自由世界,用户可以自行探索一些玩法。
恶趣味的人,会和所有好友达成约定,一起同时在啫喱里 " 拉屎 ",画面中便会出现 50 个人整整齐齐拉屎的壮观景象。或者相约一起睡觉,也许有人会在夜里悄悄起来学习,并在心中默念:" 卷死你们。"
状态设定里还有一些比较可爱的细节,比如拉屎的人会玩手机,悠哉的人会时不时抖腿,摸鱼的人如果被看见,会迅速拿出一本书来读。
用户可以在啫喱上与好友设置共享实时位置,设置成功后,能随时在地图上看到对方在哪儿,当作情侣查岗神器使用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这与另一款社交软件 Zenly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况且,啫喱还有绝佳的 buff 加成,它是踩着元宇宙概念诞生的社交 App,元宇宙火出圈后,各大产品都想和元宇宙攀个亲戚,试图搭上流量快车。
前有以虚拟房产、虚拟装修为卖点的虹宇宙,聚集了大量元宇宙炒房客,后有主打潮玩社交的啫喱,人们在里面快乐捏脸。
但没有人能说清它们和元宇宙到底有什么关系,Web3 属性又体现在哪里。似乎说来说去,也只是在网上创建一个虚拟形象,然后用这个形象和好友社交。
不过这不重要,问就是元宇宙。反正元宇宙至今也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没有行业标准,Soul 都能往元宇宙上靠呢,看起来更科幻的啫喱当然也行。
2002 年,一个腾讯员工写下了一份 "QQ 秀商业汇报书 "。
几十页的 PPT 中,洋洋洒洒地分析了虚拟形象社交的可行性,里面就提到," 这不是游戏,而是真实的生活 ",和现在的元宇宙产品概念如出一辙。
在专项汇报会上,马化腾、曾李青等大佬一致拍板通过,立刻开工。很快,网虫世界的潮男潮女们纷纷穿上了小西装和公主裙。
花里胡哨的背景、银色闪光项链、紫色的头发、粉色紧身西装和嘻哈裤,在配上一句 " 親噯の婞諨 ω ǒ 說うパ匴 ",你就是 QQ 列表里最闪耀夺目的明星人物。
好看的 QQ 秀要花钱买,不然就只能穿着纯白 T 恤中裤,或者系统送的老土衣服,看起来很不体面。
在那个在线支付极其不方便的年代,学生充 Q 币甚至要去校门口的文具店,多花一笔手续费请老板代充。
但这阻止不了网友对 QQ 秀的狂热,2004 年,腾讯在港交所上市,其中,QQ 秀的盈利能力,是腾讯业绩的重要支撑。
后来,年轻人长大,从 QQ 向微信搬家,QQ 秀花里胡哨的穿搭风格也逐渐过气,可人类骨子里对 QQ 秀的热爱从未改变,只是转移到了别的阵地上。
2015 年,手游奇迹暖暖走红,游戏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就是 " 暖暖要出门玩了,你来给她换件衣服吧 ",简单粗暴的设定却受到了大批用户的喜爱,其中也有很多男性玩家。
奇迹暖暖的换装自由度不算高,玩家需要根据对应的关卡挑选服装,像答题一样,答对了才能拿高分。
但审美这件事情总是千人千面,游戏官方的高分闯关搭配又时常神秘诡谲,正看反看上看下看,也和时髦美丽毫无关系,玩家逐渐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元素堆砌。
于是,更多年轻人选择拥抱 ZEPETO。2018 年,ZEPETO 上线时,持续几周霸占 App Store 免费排行榜首位。在 ZEPETO 上,人们可以任意捏脸换装,不再受到游戏里高分的设定。
奇迹暖暖是养女儿,ZEPETO 是做自己。
更重要的,它还可以拉上好友一起拍照打卡,做各种各样的造型,拍出好看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
好友列表里四处可见用 ZEPETO 生成的头像,小红书上还有许多捏脸教程分享,许多手艺人还做起了捏脸生意。
ZEPETO 主打捏脸 + 社交,但因为捏脸功能太出圈,产品的社交功能又不够完善,绝大部分人只把 ZEPETO 当作一个贴图合影工具。拍完一圈照片,发了几组朋友圈,发现好像也没什么留下来的必要,火了一阵后,ZEPETO 就迅速被年轻人淡忘了。
而啫喱更像是 ZEPETO 向社交的进化形态,用年轻人难以拒绝的 "QQ 秀功能 " 打开市场,同时除了捏脸换装之外,又强化了产品的社交属性,想用这种方式留下用户。
总的来看,这 App 就是披着元宇宙的外衣,最大的卖点是 QQ 秀,但想吃的还是社交的饭。
用户打开微信时,会看到那张从来没变过的开屏页:小男孩望着地球,不知道在想啥。
而很有意思的是,啫喱的页面也是小男孩望着地球,但小男孩更 Q 版,地球上有彩虹和云朵环绕,上面长着可爱精灵和雪山。
大有碰瓷的架势,像是想做一个微信的补充产品,但比微信更活泼和随意。
2010 年,张小龙正在做微信,在饭否上写: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会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那时人们还习惯用 QQ,但进入互联网时代,QQ 的局限性凸显,比如无法实时在线、功能多而复杂,没那么适合办公场景。
毕竟,当你想要加客户的 QQ,却弹出好友验证上的问答题,写着 " 我是不是你的偶像呢?",这种场面还是挺吊诡的。
于是微信诞生,比起 QQ,微信不能做的事情很多,删掉了 QQ 秀、QQ 等级、QQ 图标等华丽并没啥实际用途的功能,它更简单,不能隐身,适合打工的职场人使用,而且还能发语音,老少咸宜。
人们逐渐将社交阵地转移到微信,但几年下来,微信越来越重了。不光是功能上的沉重,多加了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还有社交关系上的沉重,朋友圈里有家人、朋友、老板还有微商。
现在的微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聊天工具,更不是一个能随意发表动态的地方。
尽管微信团队也一直想给社交减负,做了朋友圈 3 天可见、即刻视频、即时状态等功能,目的都是希望微信用户能够更放松地表达。
但效果一直不佳,微信冗余关系网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们发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
大家都在用微信,却很少有人在那里生活。
这就给了其他产品可乘之机,许多公司瞄准这一市场,推出了熟人社交产品,包括前年的「画音」、陌陌做的「咔咔」,还有最近火起来的「啫喱」。
大家本质上,都是想让用户在微信之外,找到一个更 " 轻 " 的聊天工具,无压力地表达。
啫喱的许多产品设定也遵循这一逻辑,比如总共只能加 50 名好友,发动态时只能选取相册里今天拍的照片,没有分组,不能屏蔽,目的就是只让你和最亲近的好友一起生活在啫喱。
在啫喱发表想法时的确认按钮叫作「就这样」,和现在设置微信状态时的确认按钮是一样的,都是想给用户一种无需思考就可以发的随性态度。
熟人社交最大的难题,是好友迁移成本过高,大家已经习惯了用微信,很难大规模地向另一个产品迁移。
显然啫喱也遇到了相同的烦恼,虽然定位于熟人社交,但大多数用户因为身边没什么好友在使用啫喱,只能去小红书、微博、即刻等平台加陌生网友。
许多人 50 名好友位置已满,却加的都是不认识的人,只是为了一起发好玩状态截图打卡,找不到聊天的动力。
这样的关系链价值很低,而且背离了产品的初衷。
如果用户身边没有足够多的好友向啫喱迁移,大家一起换一个软件聊天,用户在热度过去后,很难有动力留下来。毕竟工作都那么累了,谁想用一堆软件和不同的人聊天啊。
按这样的走向,往往是大家新奇一会儿,就很快把它们忘记,曾经的画音和咔咔就是这样。然后,平台为了留住用户,不得不转向陌生人社交,这样用户还能勉强找到一个来玩的理由。
比如画音过气之后,在最显眼的位置加了短视频社交,咔咔已经把宣传语改成了「零照片」社交平台,甚至还用 " 看看你的衣服 " 话题下的美女照片引流。
大家都想再造一个微信,却又都不约而同地变成了陌陌的小弟。
而最终,在各种软件上认识的人,又都会回到微信上聊天,变成微信十亿日活的的贡献者。
可能张小龙的内心 OS 是:可以一起拉屎又怎么样,还不是得乖乖在我这里看微商卖货?
本页关键词:元宇宙开工第一天,社畜不情不愿地上班。唯一的动力,大概是可以在啫喱把状态从 " 养生 " 调整为 " 搬砖 ",和 50 个奇装异服的好友一起,搬着砖头在手机里乱窜。
然后,截屏,分享到朋友圈,配文:今日份元宇宙生活。
当普通人还在思考明天拜年穿什么时,小红书网友已经把春节期间的「啫喱」穿搭安排得明明白白:初一是宅家乖巧睡衣装扮,初二变身甜美可爱学院风,初三是辣妹风性感女孩,初四要记得给头发换个颜色。
在最近常常被截图刷屏的「啫喱」App 里,人们可以自由换装,发表动态,和朋友聊天。
当然,这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20 年前的 QQ 聊天室玩得就是这一套:大家换上漂亮衣服,在聊天室里打出:" 帅哥,你是 GG 还是 MM?"
一点儿也不新鲜。
但啫喱从面世后热度一直很高,在 App Store 上架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在社交榜上排到了第五位,仅次于微信、QQ、小红书和微博,说明啫喱还是有一些能打动人的地方。
从产品上看,啫喱最大的亮点,是时髦的人物画风。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创建一个像泡泡玛特一样的潮玩形象,并且好友列表是盲盒架的形式,就像在线上拥有一整排精致的盲盒。
另外,用户可以在啫喱设置实时状态,App 里有 28 个状态可选,包括普通的听歌、学习、搬砖、摸鱼,还有奇特的拉屎、躺平、睡觉。
因为好友的状态会时时在广场里更新,用户可以随时看见好友正在干嘛,干了多久。好友之间的距离会比普通的社交软件更近一些,甚至还能看到好友手机的电量,提醒 Ta 应该给手机充电了。
比起社交工具的定位,啫喱更像一个自由世界,用户可以自行探索一些玩法。
恶趣味的人,会和所有好友达成约定,一起同时在啫喱里 " 拉屎 ",画面中便会出现 50 个人整整齐齐拉屎的壮观景象。或者相约一起睡觉,也许有人会在夜里悄悄起来学习,并在心中默念:" 卷死你们。"
状态设定里还有一些比较可爱的细节,比如拉屎的人会玩手机,悠哉的人会时不时抖腿,摸鱼的人如果被看见,会迅速拿出一本书来读。
用户可以在啫喱上与好友设置共享实时位置,设置成功后,能随时在地图上看到对方在哪儿,当作情侣查岗神器使用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这与另一款社交软件 Zenly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况且,啫喱还有绝佳的 buff 加成,它是踩着元宇宙概念诞生的社交 App,元宇宙火出圈后,各大产品都想和元宇宙攀个亲戚,试图搭上流量快车。
前有以虚拟房产、虚拟装修为卖点的虹宇宙,聚集了大量元宇宙炒房客,后有主打潮玩社交的啫喱,人们在里面快乐捏脸。
但没有人能说清它们和元宇宙到底有什么关系,Web3 属性又体现在哪里。似乎说来说去,也只是在网上创建一个虚拟形象,然后用这个形象和好友社交。
不过这不重要,问就是元宇宙。反正元宇宙至今也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没有行业标准,Soul 都能往元宇宙上靠呢,看起来更科幻的啫喱当然也行。
2002 年,一个腾讯员工写下了一份 "QQ 秀商业汇报书 "。
几十页的 PPT 中,洋洋洒洒地分析了虚拟形象社交的可行性,里面就提到," 这不是游戏,而是真实的生活 ",和现在的元宇宙产品概念如出一辙。
在专项汇报会上,马化腾、曾李青等大佬一致拍板通过,立刻开工。很快,网虫世界的潮男潮女们纷纷穿上了小西装和公主裙。
花里胡哨的背景、银色闪光项链、紫色的头发、粉色紧身西装和嘻哈裤,在配上一句 " 親噯の婞諨 ω ǒ 說うパ匴 ",你就是 QQ 列表里最闪耀夺目的明星人物。
好看的 QQ 秀要花钱买,不然就只能穿着纯白 T 恤中裤,或者系统送的老土衣服,看起来很不体面。
在那个在线支付极其不方便的年代,学生充 Q 币甚至要去校门口的文具店,多花一笔手续费请老板代充。
但这阻止不了网友对 QQ 秀的狂热,2004 年,腾讯在港交所上市,其中,QQ 秀的盈利能力,是腾讯业绩的重要支撑。
后来,年轻人长大,从 QQ 向微信搬家,QQ 秀花里胡哨的穿搭风格也逐渐过气,可人类骨子里对 QQ 秀的热爱从未改变,只是转移到了别的阵地上。
2015 年,手游奇迹暖暖走红,游戏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就是 " 暖暖要出门玩了,你来给她换件衣服吧 ",简单粗暴的设定却受到了大批用户的喜爱,其中也有很多男性玩家。
奇迹暖暖的换装自由度不算高,玩家需要根据对应的关卡挑选服装,像答题一样,答对了才能拿高分。
但审美这件事情总是千人千面,游戏官方的高分闯关搭配又时常神秘诡谲,正看反看上看下看,也和时髦美丽毫无关系,玩家逐渐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元素堆砌。
于是,更多年轻人选择拥抱 ZEPETO。2018 年,ZEPETO 上线时,持续几周霸占 App Store 免费排行榜首位。在 ZEPETO 上,人们可以任意捏脸换装,不再受到游戏里高分的设定。
奇迹暖暖是养女儿,ZEPETO 是做自己。
更重要的,它还可以拉上好友一起拍照打卡,做各种各样的造型,拍出好看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
好友列表里四处可见用 ZEPETO 生成的头像,小红书上还有许多捏脸教程分享,许多手艺人还做起了捏脸生意。
ZEPETO 主打捏脸 + 社交,但因为捏脸功能太出圈,产品的社交功能又不够完善,绝大部分人只把 ZEPETO 当作一个贴图合影工具。拍完一圈照片,发了几组朋友圈,发现好像也没什么留下来的必要,火了一阵后,ZEPETO 就迅速被年轻人淡忘了。
而啫喱更像是 ZEPETO 向社交的进化形态,用年轻人难以拒绝的 "QQ 秀功能 " 打开市场,同时除了捏脸换装之外,又强化了产品的社交属性,想用这种方式留下用户。
总的来看,这 App 就是披着元宇宙的外衣,最大的卖点是 QQ 秀,但想吃的还是社交的饭。
用户打开微信时,会看到那张从来没变过的开屏页:小男孩望着地球,不知道在想啥。
而很有意思的是,啫喱的页面也是小男孩望着地球,但小男孩更 Q 版,地球上有彩虹和云朵环绕,上面长着可爱精灵和雪山。
大有碰瓷的架势,像是想做一个微信的补充产品,但比微信更活泼和随意。
2010 年,张小龙正在做微信,在饭否上写: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会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那时人们还习惯用 QQ,但进入互联网时代,QQ 的局限性凸显,比如无法实时在线、功能多而复杂,没那么适合办公场景。
毕竟,当你想要加客户的 QQ,却弹出好友验证上的问答题,写着 " 我是不是你的偶像呢?",这种场面还是挺吊诡的。
于是微信诞生,比起 QQ,微信不能做的事情很多,删掉了 QQ 秀、QQ 等级、QQ 图标等华丽并没啥实际用途的功能,它更简单,不能隐身,适合打工的职场人使用,而且还能发语音,老少咸宜。
人们逐渐将社交阵地转移到微信,但几年下来,微信越来越重了。不光是功能上的沉重,多加了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还有社交关系上的沉重,朋友圈里有家人、朋友、老板还有微商。
现在的微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聊天工具,更不是一个能随意发表动态的地方。
尽管微信团队也一直想给社交减负,做了朋友圈 3 天可见、即刻视频、即时状态等功能,目的都是希望微信用户能够更放松地表达。
但效果一直不佳,微信冗余关系网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们发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
大家都在用微信,却很少有人在那里生活。
这就给了其他产品可乘之机,许多公司瞄准这一市场,推出了熟人社交产品,包括前年的「画音」、陌陌做的「咔咔」,还有最近火起来的「啫喱」。
大家本质上,都是想让用户在微信之外,找到一个更 " 轻 " 的聊天工具,无压力地表达。
啫喱的许多产品设定也遵循这一逻辑,比如总共只能加 50 名好友,发动态时只能选取相册里今天拍的照片,没有分组,不能屏蔽,目的就是只让你和最亲近的好友一起生活在啫喱。
在啫喱发表想法时的确认按钮叫作「就这样」,和现在设置微信状态时的确认按钮是一样的,都是想给用户一种无需思考就可以发的随性态度。
熟人社交最大的难题,是好友迁移成本过高,大家已经习惯了用微信,很难大规模地向另一个产品迁移。
显然啫喱也遇到了相同的烦恼,虽然定位于熟人社交,但大多数用户因为身边没什么好友在使用啫喱,只能去小红书、微博、即刻等平台加陌生网友。
许多人 50 名好友位置已满,却加的都是不认识的人,只是为了一起发好玩状态截图打卡,找不到聊天的动力。
这样的关系链价值很低,而且背离了产品的初衷。
如果用户身边没有足够多的好友向啫喱迁移,大家一起换一个软件聊天,用户在热度过去后,很难有动力留下来。毕竟工作都那么累了,谁想用一堆软件和不同的人聊天啊。
按这样的走向,往往是大家新奇一会儿,就很快把它们忘记,曾经的画音和咔咔就是这样。然后,平台为了留住用户,不得不转向陌生人社交,这样用户还能勉强找到一个来玩的理由。
比如画音过气之后,在最显眼的位置加了短视频社交,咔咔已经把宣传语改成了「零照片」社交平台,甚至还用 " 看看你的衣服 " 话题下的美女照片引流。
大家都想再造一个微信,却又都不约而同地变成了陌陌的小弟。
而最终,在各种软件上认识的人,又都会回到微信上聊天,变成微信十亿日活的的贡献者。
可能张小龙的内心 OS 是:可以一起拉屎又怎么样,还不是得乖乖在我这里看微商卖货?
文章来自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