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山分类目录成立于2013年目前已创建 194 个网站分类目录,收录 25818 个站点!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小火山分类目录网站目录教育学习学校 RSS

学校网站大全_学校网址导航_学校网站分类目录_第10页

  •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座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沿岸开放城市岳阳市南湖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 学校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美国人创办的湖滨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变迁。经教育部批准,1999年3月,由当时的岳阳大学、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岳阳教育学院合并为岳阳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2006年12月,学校高标准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12月31日,学校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湖南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7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确定为硕士研究生授予单位,“中国语言文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2月,“教育”和“艺术”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专家评审,正式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149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5.62万平方米,资产总额15.0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2亿元,各类图书藏书203.26万册(含70万种数字图书)。学校设有18个院(部),5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639人(含独立学院),来华留学生28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87人(不含离退休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79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2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9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651人,博导、硕导145人。教师中有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9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0人、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72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有6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8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地方院校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项成果2009年双双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师主持国家级、省级教科规划课题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6项。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建设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研室4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4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践教学建设项目4个;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水平快速提升。2008年以来,教师新承担科研项目1328项,其中国家自科和社科基金项目50项、国防科研项目2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58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共463项,其中省自科基金项目40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1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5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学术专著94部,发表学术论文6097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928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CSSCI等转载和收录320篇。《云梦学刊》被遴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其特色栏目“当代学术史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第三批名单;《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学校学术交流频繁,多次主办或承办国际性、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科研平台17个。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高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1985年开始招收培养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现有外教19人,在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等7个学院担任了近20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先后有10余名外教荣获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颁发的外籍专家“潇湘友谊奖”、“芙蓉奖”等奖励,其中俄罗斯籍外教弗拉基米尔·加宁荣获国家“友谊奖”,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钢琴专业外教迈克·阿尔卡杰夫被湖南省教育厅聘为“海外名师”。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外事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爱心育人”,形成了和谐办学的良好局面。《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学校“爱心育人”办学特色;中央电视台就学校关爱贫困生工作,对党委书记彭时代教授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专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中国教育报》以《贫寒学子在岳阳楼下的幸福生活》为题,在“视点”栏目整版专栏报道了学校爱心育人的感人事迹。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基层党建示范点、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在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毕业生陈欣是中华骨髓库网上配型成功并自愿捐献干细胞第一人,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和“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学校先后1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等众多荣誉。 学校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其中,在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6项一等奖,名列全国高校并列第二,从2011年起学生连续两届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等。2008年以来,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赛事中获奖583项。学生考研踊跃,2008年以来,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364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年平均录取率达13.31%。 学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中,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2012年连续两届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建设高校。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几代办学者传承湖湘文化精髓与先进文化思想,践行“至善穷理”校训和“三个为本”办学理念,坚持实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治校方略,逐步形成了“严谨、和谐、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2022-12-14
  •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位于国家级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52年,1958年升格为本科命名为沈阳化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1962年改回沈阳化工学院隶属化学工业部,1998年办学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辽宁管理为主,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

    2022-12-14
  •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历经莱阳农业学校、莱阳农学院、莱阳农业大学、恢复莱阳农学院等变迁。2000年开始创建青岛校区,办学主体移至青岛,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2022-12-14
  • 烟台大学

    烟台大学

    烟台大学位于烟台市莱山区,东临黄海,西依青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国内距海最近、拥有海岸线最长的滨海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烟台大学创建于1984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特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选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来校援建,把支援烟大纳入长期工作计划。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指导烟台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改革发展,使烟台大学有一个较高的办学起点和高水平的发展。建校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烟台大学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本科教育基础扎实、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高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学校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价。1998年获得硕士单位授予权。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7年,我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依托培养单位。2012年获批成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具有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招生资格并具有相应学位授予权。 学校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图书馆总面积4.38万平方米,截止到2013年底,馆藏印刷型图书148万余册、报刊合订本24万余册,每年订阅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200余种。引进电子图书170余万种,电子期刊3.1万种,中外文数据库近百个。校园内建有骨干万兆以太网。 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光电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与工程控制学院、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海洋学院、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体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体育教学部共20个学院(部),46个研究院所,5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农 、医、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8万余人,本科生源跨全国31个省(市、区)。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生近6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54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52人,占专任教师的36%。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80%。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首届全国百名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教学名师”9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5名。近30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聘请兼职院士13名。 学校先后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药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药学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4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法学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省级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民商法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筑力学系列课程与实验教学团队和电子技术基础系列教学团队等6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民法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并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物流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数据结构被评为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法理学、数据结构等2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民法学等1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烟台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2013年被评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法律、农业推广、翻译、工程、药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涵盖142个硕士招生专业(领域)。7个省级重点学科(民商法学、理论物理、中国少数民族史、药剂学、物理化学、应用数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制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化学工程与过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化工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光信息与光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海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分子药理和药物筛选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环境保护室内环境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2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然药物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强化建设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应用法学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民族问题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黄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空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石化轻烃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山东省中匈黄金工业应用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院(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北大清华烟大三校科技园)。 学校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7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00余项,其中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主持横向课题90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社科先进管理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山东省CIMS培训中心设在我校。已开通的校园教育科研网是山东省内四大节点之一。《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注重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设有与挪威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所,与韩国和美国高校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个,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士、韩国共6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22所友好院校开展校际学生交流项目。作为全国首批获准接收外国留学生及可以邀请外国文教专家的院校之一,在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设有山东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校内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和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考试(BEC)等考点。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已向社会输送近10万名合格人才,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均受到广泛欢迎。我校与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合作推出的“一站式”全国职位信息搜索引擎正式在我校就业网上开通,是山东省第一所开通此项就业服务的高校。 烟台大学开展节约节俭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被山东省委宣传部作为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典型。2013年烟台大学保洁员提倡节俭行为被评为全国影响三农十大新闻事件,2014年烟台大学保洁员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节约之星”。 近年来,学校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审美教育研究基地、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党建研究基地。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荣获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示范高校”、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企校共建先进单位”、“山东省团建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

    2022-12-12
  •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党和政府从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选派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了建校初期高起点的师资队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和优良的学风校风。学校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院校。现任校党委书记朱炳文,校长陈国庆。56年来,学校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遵循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践行“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和“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日益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有4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高级领导干部、企业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各行业的骨干力量,为祖国昌盛与民族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56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在内的综合大学。蒙古学、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科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一批骨干学科也正在快速发展。学校现由校本部、艺术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鄂尔多斯学院、满洲里学院构成,共设有23个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另设有1个独立二级学院——创业学院;有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优良家畜规模化繁育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草食家畜繁殖生物技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以及25个自治区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学校现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此外还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75个本科专业,蒙古语言文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数理学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史哲、化学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基地。 截至2012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2844人(校本部1640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697人(校本部983人),博士生导师128人,教授267人(校本部217人),副教授470人(校本部38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0.1%(校本部为49.7%)。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双聘院士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农业部科技委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内蒙古杰出人才奖9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1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2012年人选一层次13人、二层次39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培养人才人选32人、刚性引进人才人选12人、柔性引进人才人选13人、创新团队8个,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6个。有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1个实验室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课程获批建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名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截至2012年9月,学校有各类在校生30802人(校本部20008人),其中,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33%以上;有博士研究生418人,硕士研究生4334人(校本部4154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学生1148人,普通本科生19187人(校本部10796人),留学生599人(校本部598人),高职生2561人(校本部158人),成人继续教育本专科学生2555人。学校设有5种奖学金和30余项各类社会捐赠奖学金,支持和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立志成才。在校生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 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2012年全年共获批科研项目385项,共获准科研经费13182万元,到账经费10288万元。被SCI、EI、CPCI-S、CSSCI、SSCI检索论文522篇;出版著作70部。在蒙古学与内蒙古少数民族发展、草地生态学与农牧业生物技术、内蒙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能产生ω-3脂肪酸的转基因克隆牛和一批优质品种肉牛、转基因克隆绒山羊、体细胞克隆绒山羊;在国内率先开展绵羊精原干细胞移植研究,成功繁育了供体公绵羊的后代;完成了国家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政府部门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大量合作研究,多项成果被采用。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与国(境)外13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国际毗邻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学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被国家汉办批准为“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受院校”。有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等28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数量逐年增长。 学校占地面积2070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9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288万册,是CALIS内蒙古自治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省级中心馆;校园网覆盖了全校教学科研单位和办公与生活区,校园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内蒙古地区主节点。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学校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包括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多次荣获省部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当前,内蒙古大学正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高远的志向,面向时代要求,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特别是围绕自治区重点选择的现代农牧业、民族医药、生态环境、人畜共患病防治、稀土及新材料等重大专项主攻方向,以及自治区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联合各类创新力量,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成立了内蒙古内大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草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技术创新科研机构,在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食品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战略决策与咨询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迈开重要步伐。

    2022-12-12
  •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由原机械工业部划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06年,国防科工委和河北省共建燕山大学。2010年,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河北省共建燕山大学。201

    2022-12-12
  •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地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2022-12-12
  •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安徽省唯一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安徽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安徽省“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学校创建于1983年,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5月,更为现名。2000年8月,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学校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验收。2012年5月,学校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合并,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学校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设有17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1个附属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下辖全资“高新技术企业”子公司1个)。学校现有招生专业73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成教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学生4500多人。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30%,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超过80%。现有教授49人,副教授171人,非高教系列副高职称2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25个,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6个。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省模范教师1名、全省优秀教师1名、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10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名线上教学名师,22名省级教坛新秀,3名线上教学新秀,25名省级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29个省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5名教师获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资助,10名教师获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32名教师获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5名教师被评为芜湖市首席技师。 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紧密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按照“地方性、市场化、技能型、开放式”办学思路,围绕芜湖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主动融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全市各大开发区和经济园区,立足芜湖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内容,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在与开发区同步建设、互动发展中,创新并推广了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依托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道路。近年来,学校与联合汽车电子、奇安信、奇瑞新能源、奇瑞汽车、海螺集团、芜湖运达轨道、浙江中一检测、南京应节科技、腾讯等近600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与阿里巴巴、西门子共建数字商业、数字工业产业学院,培养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途虎养车共建产教融合型校园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等领域共同发展;与安徽建工集团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埃夫特等共建人工智能产教联盟。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的联系,不断拓展“政企行校”合作新路,在创新“点线面体”人才培养新机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2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在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及教师教学竞赛中,共获一等奖32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95项;在各类省级学科竞赛及教学竞赛中,共获一等奖290项、二等奖429项、三等奖591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立项各类科研项目1521项,其中省部级18项、厅级255项、市级81项、校级343项、专项课题66项、科技服务758项,共培育校级科技团队15个、校级科技平台11个,其中省级平台5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学校作为起草或参与单位的6个芜湖市地方标准获批立项。取得国家专利授权381件,其中发明专利82件,并连续四年获芜湖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促进学生“崇德尚能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为核心,以实施校园文化主题教育三大活动月、社会实践教育三进、思政教育三延伸的“333工程”为载体,积极创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芜职特色”和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333工程”》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大思政”理念下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建有“基层党建活动中心、三全育人实践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00余平方米,有效实施“1234”过程化考核和情景化实践教学;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获批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发起并成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建有“全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站,搭建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交流平台;与长三角域内部分高职学校共建“长三角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协作会”,推动高职高专思政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聘请郭明义为“校外思政课导师”,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分队”;入选全国2017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专业对应职位,技能对应岗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招生就业呈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局面。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多年来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单位”等称号。 学校坚持招生工作类型化改革,逐步建立完善以“文化”+“职业(技能)”为特色的多元评价考录机制,不断优化生源结构。2009-2012年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企业在职员工和退转军人招生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探索,力争实现办学层次飞跃。2014年,学校成为全省“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所院校之一;2020年起,学校与安徽工程大学积极开展联合培养专升本人才试点工作。近年来,学校积极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有经济合作的组织,以及华侨、华人设立的经过注册的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等进行招生宣传。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园区创业孵化项目和已经孵化出园项目近两百家,直接吸纳就业1500余人。毕业生留芜比例高达90%以上。连续举办九届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形式和内容受到业界高度关注,并被誉为高校创业教育的“芜职现象”。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AA级创业孵化基地”、“芜湖市创业孵化基地”等称号和资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获2020年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成果特等奖。五年来,师生团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6项,省赛金奖16项、银铜奖58项,2名参赛学生先后受到李克强总理和孙春兰副总理接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为芜湖市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学校成功承办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高职院校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员培训会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高职组南区比赛、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研讨会、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成立大会等大型会议,接待了200多所国内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同仁、教育代表团来校考察交流。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被推选为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会长单位、首届全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联盟副会长单位、丝绸之路亚欧院校(职教)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永久性成员单位、安徽省市属高职院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学校坚持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泰国等多所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深化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构筑全方位、多渠道、高成效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格局,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SGAVE项目”)合作院校。借鉴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分享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层次和水平,2018年5月,学校正式获得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已招收来自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的六十余名留学生,积极打造“留学芜职”品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与美国菲迪大学合作举办的两个办学项目正式获批并实现招生。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合作举办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将于2021年正式招生。高度重视教师的海外交流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队伍,为学校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是安徽省较早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具有函授、业余、自考助学、远程教育等办学形式和专科、专升本办学层次;设有夜大学、自考学习服务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函授站、重庆大学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和分布皖南区域的多个函授教学站(点)。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等级涵盖国家职业资格初、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全部等级。现有国家、省、市级各种培训基地和职业资格考点50多个,培训项目100多个,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服务、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鉴定等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并举的办学格局,成为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区域全方位、多功能的继续教育中心。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置换和补充,实现校内培训面向社会人群,增强服务能力。创新完善“安徽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芜湖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及“公共事务培训中心”等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群建设资源优势,面向长三角地区,广泛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不断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各项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因办学成就突出,入选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影响力排行榜30强(位列第四)。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高职)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6位、全省第1,其中2019年度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4位、全省第1。在2019-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21位,全省第1。在武书连2020中国高等职业学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2位、全省第一。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质量管理创新示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云教学管理示范校、全国云教学工具示范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单位、全国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示范院校、安徽省高职发展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和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标杆校、“双基”建设示范高校、安徽省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等。被授予“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全国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校”、“安徽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三下乡先进集体”、“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培训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及芜湖市“先进基层党校”、芜湖市“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芜湖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芜湖市“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 “十四五”全面开启之际,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抓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奋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早日建成专、本(硕)一体,具有世界影响、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2022-12-12
  • 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的一所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1958年12月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1963年6月列入普通高校序列,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1981年8月10日,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历经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

    2022-12-02
  •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坐落在海河之畔的柳林风景区,占地500余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设有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卫生事业管理、药学与医学检验技术系、医疗技术系等6个系,基础医学和公共课2个教学部及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目前,学校开设护理、药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医学营养、医疗美容技术、助产、医疗保险实务、中药等2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学校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培养高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校,具有百年的护理教育历史和三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历史。秉承“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创造能力相统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的理念,紧紧依托行业,走学校和医院联合办学之路,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了“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学校与医院共同进行专业开发与建设的机制,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2008年,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验收,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10月,学校凭借雄厚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被评为“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 学校在校生近7000人,现有天津市人民医院、天和医院、海河医院、安定医院、天津市口腔医院5所附属医院,16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分布在天津、北京、上海、山东、广州等地;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现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市级精品课程13门、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市级教学名师3人。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每年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高质量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签约率保持在80%以上,在天津市普通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学校决心在教育部、卫生部、天津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真正成为全国高职高专的示范,为社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2022-12-02
  • 摩贝化学品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摩贝化学品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摩贝MOLBASE化学品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免费的化合物搜索引擎、化合物数据库;提供专业化工金融、化学品、供应商、物流的化学品电商综合服务;化合物搜索有CAS号、化学品搜索等,化合物数据库有MSDS、合成路线等。

    2022-12-02
  • 河池学院

    河池学院

    河池学院是在原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宜州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河池学院”。学院实行“自治区与河池市共建,以自治区为主”的办学体制。 河池学院坐落于广西宜州市(县级市,由地级河池市代管),是桂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自“升本”以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准确定位,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基本建设步伐,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探索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办学之路。经过八年的努力,学院现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初具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为广西尤其是桂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600亩。学院校舍建筑总面积为24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图书馆藏文献总量110多万册(含电子图书),校园网络覆盖东、西两个校区。有教职工642人,其中专任教师412人,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2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25人,形成了一支结构趋于合理、乐于奉献、素质较高、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政治与法律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体育系、艺术系、教师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等11个教学系(院、部)和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单位。设有本科专业29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生源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8759人(其中本科学生789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0.2%),另有成人教育在校学生880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高职高专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

    2022-12-02
  • 赤峰学院

    赤峰学院

    赤峰学院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具有40多年办学历史、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的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赤峰分校、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普通高等学校。2008年赤峰艺术旅游学校并入赤峰学院。学院位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

    2022-12-02
  •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针对在职人员的专升本学历教育,开设的专业有法学、英语(商务英语)、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险、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会计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2022-12-02
  •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为自治区重点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是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2022-12-02
热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