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山分类目录成立于2013年目前已创建 194 个网站分类目录,收录 25818 个站点!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小火山分类目录网站目录教育学习学校 RSS

学校网站大全_学校网址导航_学校网站分类目录_第8页

  • 乐山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78年,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2012年纳入教育部\\\\\\\"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建设。学校地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被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乐山市,东望乐山大佛,南临大渡河,西眺峨眉山,北接城市绿心,1938-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曾在此办学八年。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4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3万册,电子文献63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上亿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08人,副高职称262人,博士106人,硕士487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乐山市拔尖人才3人。有52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担任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有教授(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6个,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13个。建设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设有7个省级特色专业、22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学校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和二等奖两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学校沫若艺术团连续3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学校纳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单位,建设有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设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机构。 学校现有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有\\\\\\\"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和\\\\\\\"天然产物化学与小分子催化\\\\\\\"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旅游局\\\\\\\"遗产旅游\\\\\\\"科研重点基地、\\\\\\\"川南地方品种鸡产业化\\\\\\\"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等15个校级研究机构,林竹生态研究中心等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办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与《基础教育论坛》等学术刊物。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省、部、市级科研奖250余项,其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仿酶催化研究等方面特色较突出。 学校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为目标,加强校地合作。与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高新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市辖区(市、县)及有关市级部门紧密联系合作,在工业、第三产业、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县经济建设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主动建设体现乐山特色的科学研究机构和资源,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近年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7项,在优质水稻种植、竹蟓虫防治、黄连地膜除草、禽畜粪便循环利用等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技术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得突出成绩。建设有乐山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学校注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美国哈特兰社区学院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和科研合作、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硕士等活动。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等荣誉,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训示范单位\\\\\\\",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历经三十余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以教师教育为本、非教师教育并重的多科性地方院校。目前,全校上下正凝心聚力,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努力践行\\\\\\\"弘毅自强、笃学践行\\\\\\\"校训,锐意改革,为将学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特色和地方特色显著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2023-07-07
  • 上海公安学院

    上海公安学院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是上海唯一一所培养警务人才的全日制公安高等院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被教育部、财政部评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安院校。建校65年来,学校为上海乃至全国公安政法战线培养、输送了3.5万余名毕业生,培训在职民警30余万人次,被誉为“警察的摇篮、警官的熔炉”。 学校占地面积为713亩,校舍建筑面积达12万余平方米,分为浦东、莘庄两个校区。目前,学校主要承担全日制第二专本科教育、新民警初任培训、领导干部培训、民警专业培训,以及受公安部委托为境内外警方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等各项教育训练任务;同时,强化公安“智库”作用开展公安理论与实战研究,并作为市局机动部队承担应急处突任务,还依托公民警校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学校校长由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白少康同志兼任。学校党委书记、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校长由市公安局政治部分管教育训练工作的领导担任。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人,其中教官教师284人。全日制第二专本科学员1852人,其中第二专科学员1732人、第二本科学员120人,每年培训在职民警1万人次以上。目前,学校主要开设侦查、交通、巡逻、治安、社区、特警、监管等13个专业,校内建有模拟指挥中心、模拟派出所、模拟监所、模拟地铁等29个实训设施,校外选建20个学员实训实习基地、400个基层实训实习点,聘任带教民警4200余名。作为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主阵地、主力军,迈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秉持“托起公安工作明天”的校训和“服从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的办学思想,贯彻“质量兴校、特色立校、改革强校”的办学方针,全面深化公安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安院校办学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构建“一体运作、三级联动”的管理运作体系,创新“依托社会、育用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引智借力、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方式,打造“教官主导、三者合一”的双师师资队伍,拓展“服务公安、服务社会”的多重办学功能,有效提升了上海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本领,为上海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学校内涵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获得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拥有2名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4名上海市教学名师、2名东方学者、2名海外名师,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公安高等教育部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以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在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和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中分获团体一等奖和“三连冠”。学校的改革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教育部的肯定。2007年以来,公安部在学校分别设立了“全国公安师资培训基地”(全国唯一)、“外警培训基地”、“公安民警心理训练上海实验中心”和“公安部科技信息化教育训练基地”等“五大基地”。这“五大基地”已为全国同行举办各类培训班70余期,培训公安业务骨干和骨干师资5100余人次,为东盟10国、中东地区、非洲和我国香港、澳门等境外警方举办培训班30余期,培训高级警官560余名。2010年11月,学校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12月,公安部、教育部将全国公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学校。2009年,孟建柱、韩正等领导莅临学校视察,孟建柱同志肯定学校:“是一所勇于改革创新、公安特色鲜明、办学成效显著的公安院校,为我国公安教育全面走上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勉励学校:“始终成为我国公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排头兵、领头羊”。

    2023-07-07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源自清光绪33年(1907年)的“怀庆府师范学堂”,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焦作教育学院、焦作师范学校、沁阳师范学校基础上组建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之一。

    2023-07-07
  •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校长赵跃宇教授。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6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先后有13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2023-07-07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诞生于2005年。原名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她是顺应文化艺术发展的世界潮流、时代呼声的产物。作为上海唯一的综合类视觉艺术高等院校,她将引领大视觉的艺术概念,构筑大视觉艺术创意的平台,按照“忠诚、卓越、创新、和谐”八字校训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作为以新理念、新体制、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新型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致力于探索贴近产业、融入社会的开放办学模式和产学合作、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SIVA网站是展现这一探索的窗口,也是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监督办学的门户。   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SIVA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

    2023-07-07
  •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坐落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河洛之根、丝路起点”,现代化工业城市,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洛阳。学校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文理农医等特色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2023-07-07
  • 宜宾学院

    宜宾学院

    宜宾学院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宜宾市。1978年开始高等教育办学历史,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40余年来,学校荣膺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四川省“党建示范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园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现有A区、B区和临港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300亩。固定资产总值约4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8亿元,馆藏图书1153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有13个学部、3个二级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面向南亚东南亚招收留学生,现有学生2.4万余人。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地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四川省首批8所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大力实施“2468”总体谋划和“十大专项行动”,厚植“自强不息、至善致远”宜宾学院精神和“求实、求是、开放、创新”校训,形成了“12345”办学治校思想。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荣校”四大战略,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形成了“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办学格局。 人才强校推进有力。学校现有教职工1549人,其中,专任教师1275人,博士347人(外籍博士35人),硕士747人,有高级职称教师457人,双师型教师334人;有省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高校教学名师12人;有电子信息、农业、社会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学等硕士研究生导师50名。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专家学者和外聘教授233人。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人才队伍。 教学立校成效显著。学校开设本科专业63个,覆盖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医十大学科门类。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级“课程思政”系列项目13项、获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100余项。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各类奖励1194项,获“挑战杯”国家级省级奖131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项目799项,获国家授权专利79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彰显,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 科研兴校成果丰硕。学校紧扣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省市产业发展,推进政产学协同创新发展。组建了9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3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立了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研究院,2个省市级成果转化平台,24个市厅级科研平台,26个校级科研平台。成立了服务南向开放战略的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三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院士工作站、全省高校首个“诺贝尔奖专家联合工作站”。建成第一个厅市共建的“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固态资源发酵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建设有四川省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四川省法律援助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0多项,获横向课题520余项。发表理论研究成果1400多篇(部),拥有科技攻关和关键应用技术2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共17项,其中一等奖2项。 服务荣校稳步推进。学校主动对接和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着力为省、市产业发展和宜宾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提供应有的服务和支撑。建立了全面服务省市竹、茶、质检、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竹学院、茶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自动化与机电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是四川省“精制川茶骨干培育产业”支撑单位之一,与7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基层管理干部;共建教师教育学院,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教师。“油樟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智慧农业系列集成软件”“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系统运维能力及大数据工程研究”等一批应用性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已为地方培养培训了近2000名基层干部、7万余名各类教育人才,教育服务优势日益突出。 对外合作特色明显。学校借力国际化打造转型发展特色,是教育部“中美双百计划”全国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与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11所高校签订谅解备忘录,与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国际现代教育理念和国外课程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国际化办学。学校成立了中美应用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澜湄汉语学院,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教育。近三年来,引进外籍教师41名。实施优秀人才国际交流计划,选送大量教师、学生到国外开展交流和学习。教育部高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把学校借力国际化推进转型发展的特色称为“宜宾模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按照第三次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 “2468”总体谋划和“十大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2023-07-07
  •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建于2001年,坐落于浦东航空港与洋山深水港之间,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现有在校生6849人,是上海市办学规模最大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 凯旋门 学院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改革开放,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以培养语言类应用型人才和涉外服务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国际化城市现代服务业培养“外语见长、突出职业能力”的一线优秀复合型人才。学院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已成为国际化、开放性,中外文化交融,集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和道德品德于一体的育人摇篮和熔炉。 学院投资总额5.4亿元,占地面积304亩,建筑面积15.6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57.6万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900万元,拥有标准化运动场、多功能体育馆、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建成了覆盖全校的闭路电视、广播电台、校园网等信息化系统,学生公寓、餐厅等生活设施条件优良。建成了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和“外语情景实训中心”、“国际商务与贸易实训中心”、“航空机务实训室”、“现代文秘综合实训基地”等4个上海市实训高地,在市政府扶持资金支持下建成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法语情景实训基地--傅雷生平陈列馆“疾风迅雨廔”,并建立了31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和69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获批了12个技师学院项目,2013年又新获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外语情景实训基地。美丽的校园 图书馆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318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21.7%。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54.7%,外籍教师及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共39人,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奖2人,上海市高校育才奖5人。适应上海国际化都市建设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学院形成了应用外语、商务文法、工程信息三大专业群24个专业,开设英、日、德、法、韩、西班牙等6个语种,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规模和报到率稳居上海民办高校前茅。学院坚持“基础适度,以德为本,外语见长,突出技能”的育人方针,紧紧围绕上海市产业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外语平台+职业技能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语言类专业围绕“打好基础、听说领先、考证考级、注重应用”的指导方针,非语言类专业突出“能力本位、任务引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外语应用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获上海市“085工程”重点专业5个、教学成果奖2项、精品课程6门。建校13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20000余名高技能职业人才,毕业生广受人才市场青睐,就业签约率连年保持上海民办高校第一名,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学院与10余个国家的34所高校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300多名学生通过学院搭建的国际交流立交桥出国深造。学院承办了10批国家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财政官员培训项目,来自30个国家的230人来院接受了培训,近两年多个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总计获批150多万元资金支持,开展了澳大利亚游学、德国“F+U”培训、美国带薪实习、新加坡留学实习项目等中国合作项目,超过100名同学受助分批到美、德、日、澳大利亚等国出国学习、培训、实习,成为上海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排头兵。学院坚持“崇尚规范,科学经营,以质求胜,无愧社会”的办学理念,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是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及复评“优秀”等级,并先后获得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荣誉称号。现在,学院正朝着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努力奋斗!

    2023-07-07
  • 澳门城市大学

    澳门城市大学

    澳门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Macau)是中国澳门地区的综合性大学。为粤港澳高校联盟、世界翻译教育联盟、世界旅游组织、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世界交通运输脱碳联盟、国际葡语大学联合会、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系联盟成员高校,同时也是中国澳门同时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六所高校之一。 大学前身为成立于1981年东亚大学。大学精炼社会科学学科特色,坚持走都会大学的办学道路,融入城市生活。大学现有学生近6000名,设有10个学院,提供9个学士学位、16个硕士学位及11个博士学位,授课语言以英语与中文为主,部分课程以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授课。 大学现设有研究院/所/中心11个,包括葡语国家研究院、心理分析研究院、数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伙伴)基地—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澳门旅游博彩研究所等。 大学亦是中国澳门提供最全面国际主流英语考试服务的基地之一,包括多益、托福、雅思、SAT及CET等考试。大学超过80%的教学人员在世界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十余所国际专业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 2020年软科(SHANGHAI RANKING)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澳门城市大学位列89名, [3-4]  旅游休闲管理学科(Hospitality & Tourism Management)进入“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列54名。

    2023-07-04
  • 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地方高校,始建于1960年,经历了原渭南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渭南师范专科学校等阶段,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原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渭南师范学院。 学校地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的故里——陕西省渭南市和富平县。现有朝阳、富平、西岳、汉马四个校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仓颉造字、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千百年来书写着秦东大地的神奇;这里钟灵毓秀、物宝天华,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铸造了彪炳千秋的伟绩;这里风景秀丽,景色旖旎,西岳华山傲立其境。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5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5个二级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建有中外联合办学机构莫斯科艺术学院,有63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9万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7亿元,馆藏图书230万余册,电子图书12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  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现有教师128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95人,博、硕士学历教师791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重点(特色)学科,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新农科”项目,省级“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地、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煤基低碳醇转化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俄罗斯研究中心、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基地、渭南师范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陕西省运动与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渭南市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10个厅局级、校市共建或校级科研机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名录,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 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在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设有“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获得一批批包括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持续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全学科覆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俄罗斯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与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6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创建莫斯科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2016年11月7日,中俄两国总理见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举办“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的谅解备忘录》。学校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5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300余名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交换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 进入新时代,渭南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为加快推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进程而努力奋斗!

    2023-07-04
  • 卡迪夫大学

    卡迪夫大学

    卡迪夫大学是一所位于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凯西公园(Cathays Park)的顶尖大学。是英国主要的大学之一,其历史和贡献可追溯到1883年。该校于1883年取得皇家许可状,并为罗素大学集团的一员。该校一年收入有3亿1500万英镑。该校于2003年获选为泰晤士报年度大学(Sunday Times University of the Year)的决选名单。如今,其国际声誉吸引了来自英国以及100多个海外国家的学生和工作人员,现在14,000多名学生中,有3,000多是研究生;来自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海外留学生为这里带来了浓厚的多文化氛围。 该校马丁斯·埃文斯教授获得2007年诺贝尔医学奖,标志着该校在医学领域的领先成就。另外,卡迪夫大学的建筑,新闻专业在全英大学专业排行版内也长期处于前五名。2007年底,在最新一期的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中,卡迪夫大学跻身世界百大名校,排名第99位。

    2023-07-04
  • 许昌学院

    许昌学院

    许昌学院(Xuchang University)坐落于河南省许昌市,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项目、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学校为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 许昌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42年8月的河南省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调整为中等师范学校;1978年首批复办师范专科;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通过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学校成为河南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近1700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3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10.45万册;有64个本科招生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有教职工156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5383人。 2021年6月3日,许昌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党委被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

    2023-07-03
  • 巢湖学院

    巢湖学院

    巢湖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77年,前身是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为现名。2013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12月,参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获好评。2019年10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合肥市巢湖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占地面积1324.5亩,总建筑面积39.5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5亿元,图书文献资源总量359.79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16.52万册。 现有13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隶属于经、法、教、文、史、理、工、管、艺9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9项。全日制在校生17019人。 现有教职工95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67人,硕士以上学位813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教坛新秀31人。近四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83项、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21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82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35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近2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135项,其中发明专利96项。近年来,荣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安徽省社会科学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等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30余件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等举办的艺术作品展,10余件作品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颁发的艺术奖。 坚持“德学并举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学生获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以上项目655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奖2735项,其中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大赛、全国高校美育成果展、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精英赛、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一等奖。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3%以上,且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2名学生先后荣登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积极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环巢湖区域经济文化研究高地,获批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个、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陶瓷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成立“水环境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22个,科技成果转化60项。整合人才队伍,围绕环巢湖区域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创意文化与经济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12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278篇,出版相关专著10部,其中获2018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二等奖、2011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各1项。同时,发挥科研比较优势,在政策咨询、文化遗产发掘整理、旅游线路开发、水环境治理、产品设计、人员培训等方面,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社会能力日益提升。 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资源共建、技术研发、师资培训、实习就业等方面,积极拓展校地、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华为、科大讯飞、惠而浦(中国)、安徽富煌、皖维集团、安徽华星化工、巢湖市人民法院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长期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目前有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基地6个。 注重把区域文化优势转化为办学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实践等“三进”工作,积极融合区域文化元素塑校育人,着力培育“地方性”办学特色。 坚持开放办学,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行知联盟”为依托,不断深化校际合作,实现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先后与省内外6所高校签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韩国、美国、爱尔兰等国家及台湾地区18个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开展酒店管理本科教育3+1合作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开展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教育2+2合作项目。 2009年,学校在安徽省高校中率先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花园式学校”“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2014年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4-2020年4次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次获评全国镜头中三下乡活动优秀单位。2016年获评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获批成立安徽排球学院,获批全国首批“易班”与今日校园平台合作共建试点高校、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9年被命名为“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获批全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试点建设高校。2015-2018连续4年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获评“好”等次。2020年获批全省首批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建设试点高校、省级“双基”建设示范高校和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

    2023-06-27
  •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位于内蒙古东部通辽市,是一所综合型民族大学,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入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系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6年,学校被确立为自治区重点大学,2009年,国家民委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协议共建学校。 截止到2020年6月,学校有霍林河、西拉木伦2个校区,占地面积104.3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1.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5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87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74.13万余册;设有24个教学单位、6个教辅单位、1个附属单位,开设本科专业75个;有教职工2054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2457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20614人、普通专科学生266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116人、硕士研究生1124人、博士研究生20人、留学生250人。少数民族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47.01%,涵盖29个民族。

    2023-06-25
  •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上海市政府批准的专门培养高等海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普通高校,隶属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教育业务直接由上海市教委领导。学院具有50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于1986年率先试办航海类高职教育,是上海市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最长的院校之一。1998年首批通过国家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认证,并报国际海事组织。学院现已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船员培训和干部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高职院校。 学院地处上海市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有可使用校园面积268亩,建筑面积126650㎡。学院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拥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室外运动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等;学院有3艘2万吨级远洋教学实习船,并建有海员职业开放实训中心、国际航运公共实训中心、航海技术实训中心、轮机工程管理实训中心、电子电工基础实训中心等。其中,装备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模拟教学船、舵机实训室、GMDSS实训室、LPG模拟实训室,以及UNITOR中挪高级焊接培训中心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3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占31%;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73%;“双师型”教师占74%。学院开设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电气自动化技术等22个,其中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在校各类学生规模达6000人。 学院与挪威船东协会联合办学,引进挪威等航海发达国家教育培训理念,在国内首创了航海类订单式“三明治”教育模式,培养面向欧美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高级海员。学院具有包括中国海事局认可的船员适任培训、专业培训和特殊培训等各类培训项目110多项,年培训各类船员近万人次,是目前国内航海院校中船员证书培训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 学院是中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航海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交通部、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院将充分发挥其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资源优势,竭诚为浦东开发建设服务、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服务,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各类航运高技能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3-06-25
热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