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大全_学校网址导航_学校网站分类目录_第15页
就业114
就业114平台(中国高校就业信息网) ,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及从业人士择业的第一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门户网站!网站源起山东,得力于国家教育部、各省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院校联盟的鼎立支持及齐鲁省级、市级宣传媒体高度好评和广泛传播。服务理念:实现人生“人材”变“人才”再变“人财”的历程!21世纪,“人财”为本!服务宗旨:全国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最好的网络平台! 全国高校毕业生及普通人士最好的网上就业平台! 全国最大的才子简历数据库! 全国院校最合适的推荐平台!开拓进取 诚信为本 拥有独立的国际、国内域名,服务对象为用人单位、院校、毕业生及社会从业人士。资源丰富 高效快捷“才子库”收录全国范围的最新应届高校毕业生资源及最新社会人力资源信息。企业招聘专区提供的最新职位需求,为求职者在第一时间掌握招聘动态。 行业资深 功能强大 网站由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家协助、专业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经验人士管理运作,是网上第一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网站实现了用人单位网络招聘功能、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功能、高校毕业生网上自荐求职功能经过反复研究改进,按服务功能的最大化来实现。 四海联盟 展现远景 城市频道及院校联盟汇集了全国各地人才服务部门及当地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全国各地最新就业市场行情及发展趋势尽收眼底,足不出户轻松获悉全国最快捷准确的社会就业资讯动态。 团队凝练 技术当家 网站由由一流地电子商务技术人员研发及运作,站内充满了爱心、诚心、挚情和青春动感活力。就业114已基本形成稳健、科学、独特的业态形式,以“爱心、诚信、责任、无畏”为立业使命,与时俱进,勇往直前,是全国最具价值、美誉度最好的国家级权威人力资源服务网站。联系方式:联系方式:中国山东省济南市英雄山路128-3号邮政编码:250002业务电话:0531—82865535客服电话:0531—66812356Q Q号码:798898761
2022-05-13黄河科技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和壮大。1984年,因公重度烧伤的胡大白在病床上思考,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高等教育资源极为匮乏,老百姓的孩子希望上大学的愿望强烈,社会发展又急需大批专门人才;胸怀“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崇高理想,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拿出仅有的30元钱创办了郑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 1985年,经郑州市教委批准,郑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更名为黄河科技专科学校。1989年,经河南省教委批准,黄河科技专科学校更名为郑州黄河科技大学。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 1997年成立党委,成为全国第一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所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称“震惊、震撼”。2013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 2015年,学校被批准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2017年,学校被河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专家组赞誉“情怀大、格局大、手笔大、作为大”。学校发展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两次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写进教学案例。办学业绩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著名媒体多次报道。
2022-05-10帕森斯设计学院
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The New School),成立于1896年,隶属于新学院(The New School),是一所位于纽约市的私立艺术设计学院。 帕森斯设计学院自1970年起便附属于新学院,是全美国第一所设有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课程的艺术设计学院,也是私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of Art and Design)会员。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校园主要坐落于纽约第五大道和格林威治村,时尚部门则位于市中心的制衣区。帕森斯设计学院有约三千八百名本科生,以及四百余名研究生。该校也提供专业进修课程与认证课程,以及高中生的周末与夏季学院先修课程。 帕森斯设计学院位列 2020QS世界艺术和设计学校排名世界第三、全美第一;2021QS世界艺术和设计学校排名世界第三、全美第一;2021U.S. News艺术学专业排名全球第15名。
2022-05-08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坐落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时任国家水电部部长傅作义先生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1951年学校的前身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正式建立,隶属国家水电部管理。1960-1978年,著名水利专家、新中国水利科技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起,学校划转地方,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战略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校现有水利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体育教学部、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电大开放教育办公室等19个教学单位;水利部水务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开放教育试点办公室设在我校;学校还设有黄河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城市水务研究院、钢结构研究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30多个研究院(中心/所)。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61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58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14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5000多名,以工学为主干,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农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是1978年首批获得国家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国家首批具有推荐并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是河南省唯一具有研究生单独招考资格的高校和唯一承担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高校,是具有同等学力和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包括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和骨干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为基础,以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为引领,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加强内涵建设,培育了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拥有1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 34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 039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396人,;教授185人,副教授38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金才、王浩、倪维斗、周丰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为学校教授、双聘院士;学校聘请王思敬、赵国藩、厉以宁等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和省级卓越工程师专业教育建设点8个,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精品课程15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地质工程教学团队”、水利工程学科的“水力发电动力工程教学团队”、土木工程学科的“土木工程结构类课程教学团队”、机械工程学科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应用数学学科的“工科数学分析”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水利工程学科的“水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研团队”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近五年,主持承担科研项目1 5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3项,省部级重大(点)项目12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97项;发表论文5 964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 417篇;出版专著110部,教材356部;在2008年国家水利科技大会上,学校被授予“全国水利科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两严”方针,确立了“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平台+模块”的本科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深化了“基础、实践、创新”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目标明确、信息全面、评价合理、过程严密”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2005年,在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学校。2007年学校教务处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艺术教育。连续16年荣获“河南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连续18年荣获河南省及郑州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获得中国志愿者集体的最高荣誉——“第八届中国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艺术教育一类院校”;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近五年除北京、上海等少数省市外,在全国其他省份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00%,部分省份录取分数超过所在省控制分数线50分以上,理科录取分数多年在省内同批次院校中排名第一。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这一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用人单位的公认。2008年以来,“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水利电力类分市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河南分市场”和“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先后落户学校。近五年,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2009年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在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位居第一名并获得“优秀”称号。2014年先后荣获“最具就业竞争力的10张河南教育名片”、“全国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优秀组织高校奖”和“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同年在第三方权威性数据机构发布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3年度报告中,我校位居河南省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第一名。建校63年来,学校为国家水利电力建设事业培养了15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在全国水利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生约占30%,学校校友中,不仅有以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鄂竟平、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李国英等为代表的多位省部级领导,更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基层水利工作者,奋战在长江三峡、南水北调、小浪底、万家寨、紫坪铺等世纪大工程中,担当技术骨干。学校每年约有10%的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边远地区,约有70%的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在水利系统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毕业生足迹遍布祖国的江河湖海。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化内部管理,积极营造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单位”,2008年被河南省授予“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称号。学校连续三届被河南省省委、省政府 评为“省级文明单位”。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建设水利电力优势突出、工科理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联系方式: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环路36号 邮编:450045
2022-05-07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位于西城区北京金融街北端,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办完全中学,其前身为香山慈幼院女部,1931年迁到历代帝王庙更名为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著名爱国教育慈善家熊希龄先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先生参与创建,建国后为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1972年统编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校风学风严谨、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在西城区较高的水平上,是社会公认的优质教育学校。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说“一五九中是我市的一所名校,经历了沧桑,也创造了辉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校园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教学楼、演播厅、多媒体教室和高标准的学科实验室。游泳馆、篮球馆、乒乓球馆和塑胶操场等体育活动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光荣办学传统,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勤思、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提出“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共同愿景,倡导“开放、自主、互动”的活力教育,追求基础扎实、习惯良好、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育人目标。 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学校注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为师思想境界,教师团队敬业爱生、好学上进、业务精良,其中培养出北京市劳动模范教师一人、全国、市级优秀教师多人,特级教师一人,有市级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29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4人,60%的教师获得了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 学校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建构适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具有社区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教学上强调“教学做合一”,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开展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培养自信心,激发内驱力”,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的合唱、管乐、舞蹈等艺术教育活动特色突出,田径、篮球、游泳、足球、乒乓球训练水平较高,是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以“智能机器人”为龙头的科技教育活动,历经十年,成绩卓著,2010年获得北京市中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和第十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意一等奖。 优良的校风和严谨的学风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现在已经成为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北京市新课改样本校、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百所好家长学校、市红十字会示范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金牌校和中国教育工会先进单位。学校被新浪网、《北京晨报》等新闻媒体评为“北京市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学校”。 营造尊重氛围,激发内在活力。一五九中是育人的摇篮、成长的沃土、展示才华的舞台,师生将携手追求卓越,共同发展,谱写新篇。
2022-05-06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之一。
2022-05-06北京市回民学校
北京市回民学校简介:成达师范1929年迁到北平。抗战时期,颠沛流离,几经辗转迁徙,1941年在桂林归为国立。1946年又从重庆迁回北平。解放前夕,成达师范由中国共产党接管,合并了西北中学、燕山中学,在1949年10月6日,建立了国立回民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少数民族院校,属中央教育部直属管理。回民学院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选派优秀的教师、招生和分配,使学院的办学质量迅速提升。教育、教学工作很快就跻身于北京市先进学校的行列,文体活动水平也赫赫有名。学院培养出的少数民族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肩负历史责任,奔赴祖国各地,承担着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从1958年开始,回民学院的干部、教师陆续调离,校园也逐步缩小。抽调部分骨干老师分别参与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宣武红旗夜大、宣武师范、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等。回民学院本部在1963年分为回民中学和68中学。人员的调离使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1985年两所学校重新合并,北京市教委将回民学校确定为首批办好的市级重点中学。回民学校师生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办学质量逐渐提升。2002年,被市教委评审定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校。2003年又与181中学合并至现在的规模。 八十多年来,学校培养出的3万余名毕业生,在祖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设中,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中,特别是在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展现状: 北京市回民学校学校现有初、高中48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其中住宿学生760余名),225名教职员工,14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师生占总数的30%。学校曾经多次获得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北京市德育先进校”、“北京市科研先进校”、“北京市数字化校园校”、“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北京市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男女足)基地校”、“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校”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学校深入研究和探索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精品建设、办有特色”的办学思想。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浸润与凝炼下,学校蕴含了浓郁的“儒雅、大气、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和文化气息。 学校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优良的教学设施。占地面积87亩,建筑面积38000㎡。校园中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羽毛球馆、餐厅、宿舍等组成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别具特色。校园里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风格。 学校有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和足球场,看台能容纳2000多名观众,看台下面是120米的风雨跑廊。教室内配备电子白板、液晶电视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宿舍设有空调、电视、电话、双卫生间、冷热水等。学校餐厅属AA级,可供1000余人同时就餐。 学校秉承丰厚的历史传统,不断规范、完善、创造性地开拓工作新局面。师生员工认真学习,深入探索,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落实和贯穿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实和贯穿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全过程。强化两支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的各项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增加管理中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学校“安安静静做教育,实实在在谋发展”的特质和“在平实中做出不凡,于细微处求得精致”的管理特征。 学校深入进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努力追求“儒雅、大气、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精神。将校园文化作为窗口,在校园中充分体现民族团结特点,体现高品位办学、高素质涵养,高效能运转,突出民族学校团结、和谐、奋斗、进取的风格特征。将制度文化作为保障,建设完善、有序、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为学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将精神文化作为核心,在师资队伍培养、课程改革实践、学生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着力建设,使精神文化聚合成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最终成为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学校教师刻苦学习、勇敢尝试。在校内教研、区内教研的基础上,教师源于课堂、走出课堂,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参加市、区教学竞赛、课题研究。化学组、英语组、体育组、计算机组的教师代表参加全国和华北地区、北京市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中起着引领作用;市、区先进教研组和文明号团队在工作发挥着集体合力,促使着学校年轻的教师队伍茁壮成长。 在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校园中在“立德、笃学、健康、和谐”校训的导引下,回民学校的师生通力合作,致力于深化教研提升能力,致力于课堂教学保证质量,致力于培育素质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兴趣学有特长。课堂上、下教学相长,综合实践练就本领。科学、丰富、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实施,科技和文娱、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培养了学生们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和健康身心。美丽和谐的校园使学生在校的生活充分体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北京市回民学校的师生们,用自己美好的理想、满腔的热情、执着的信念,实践和体验着教育的快乐,追求着幸福的学校教育生活。
2022-05-06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京师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附中,北京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北京师大附中始建于1901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学,是我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学校规模:师大附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西城区和平门南新华街,毗邻天安门广场和琉璃厂文化区,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38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078平方米;学校现有建筑为: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楼、研修楼、百年附中会堂、运动场等。学校现有高中32个教学班,初中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53人;外国留学生107人。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45人,其中教师200余人;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90多人,其中正高级7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27人,市区级骨干教师40人;教师中博士3人,硕士90余人。50多位教师从国外学习、工作归来。特级教师15人,目前11人任课或指导青年教师。办学宗旨:师大附中的办学目标: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师大附中的培养目标:全人格,高素质。师大附中的校训:诚、爱、勤、勇 。学校特色:师大附中始终站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前列,在学制、课程、教材研究和实验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师大附中对教师的要求高,名师多,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校开办了培养拔尖人才的钱学森班、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外语实验班和中美合作国际化人才项目班,授课均由各科一流教师担任。外语教学突出是师大附中的一个特色。学校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选择教师要求高,教师来自国内外名牌大学,有深厚的功底。师大附中教师的特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理念先进、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师大附中教学的特点:起点高,方法活,要求严,学生能力强,负担不太重。获得荣誉:建校一百年来,北京师大附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历届校友中,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数百人,仅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土就有30多位。著名革命家赵世炎、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师大附中数万学子的杰出代表。建国以来,师大附中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师大附中题词,胡锦涛同志多次接见师大附中师生。每年国际国内众多来宾来校参观,对师大附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工作作风、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优秀历史传统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给予高度的赞扬。在北京市首批示范校评定中,北京师大附中名列前茅。
2022-05-05西江月畔
西江月畔-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论坛。西江月畔,自2008年3月创立,是立足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唯一学生论坛。西江月畔还包含了电子商城、校内交友、下载频道、电子杂志、邮件服务、文件共享等于一体。
2022-05-05MBA财智网
MBARICH作为博彩专业的MBA资讯媒体传播平台,第一时间以全面的视角传递国内外商学院动态。对MBA资讯进行跟踪报道,为MBA澳门博彩网用户和商学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与信息,为商学院与学员之间提供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
2022-05-05卫理神学研究院
卫理神学研究院是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所开办的神学教育机构。神学院的异象是建立在上帝借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启示上,并且响应基督呼召使万民成为门徒的大使命。因此,神学院致力于塑造能响应现代情境的牧者及肯委身的门徒,一同投入教会事奉的行列。我们教育理念是透过传统的转化,使当代人看到福音的盼望,透过灵性纪律的操练,带出有生命力的事奉,透过实践中的反省,使信仰的群体成为社会正面转化的力量。教育目标在此异象中,卫理神学研究院提供以下的教育目标:一、 现代教牧神职人员的养成教育二、牧职人员的僻静退修及专业进深,与促进教会作神学的研究和神学的反思三、装备基督徒在教会与社会中的服事,达成耶稣基督所吩咐的使命。另外,神学院也强调神创造的多元化价值,愿意与不同宗派合作,促进普世教会的发展,以彰显基督里合而为一的信仰。卫理神学研究院致力于培养合于现代社会需求之基督徒领导者为己任。本院的专任与兼任教师均为各领域的专业学者。他们不但拥有该领域的最高学位(通常是博士学位)、丰富的牧会或专业实务经验,且积极参与国际的学术和专业的组织。对学生颇具强烈的责任感、热诚与爱心。卫理神学研究院着重于身心灵的全人发展之神学教育。一方面着重于圣经与神学研究需响应时代的议题,另方面着重实务的操练,以装备学生成为教会与社会的领导者,也积极参与各项学术的研究与宣教工作,以完成耶稣基督所托付的大使命。本院位于台湾台北市,隶属中华基督卫理公会,为该教派宣教事工的重要一环,并成为众教会神学教育与宣教的伙伴。联系方式:地址:11688台北市文山区仙岩路22巷31号1楼电话:(02)8663-3488传真:(02)2933-6545
2022-05-05福州人才联合网
福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于1991年。中心的基本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福建省的就业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实用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服务,培育校园就业市场,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见面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平台,落实全校的就业方案,使毕业生满意地、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作为学校连接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优良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先进的设备、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都为充分满足用人单位宣传和招聘服务的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就业中心与校内其他单位(科研、教务、科技开发公司、学院及学生组织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就业中心为平台,在为用人单位提供高效校园招聘服务的同时,更进一步发挥了促进校企全面合作的中枢作用,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目前中心位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工作人员10余人,设有就业管理办公室、就业推荐办公室、就业指导咨询室、就业工作办公室、就业信息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6个部门。联系方式:联系方式地址:福州市大学城学园路2号福州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楼邮编:350116用人单位服务: 电话:0591-22866663 传真:0591-22866660地点:素拓203学生就业管理:电话:0591-22866661地点:素拓202创业职业生涯咨询:电话:0591-22866523地点:素拓406
2022-05-05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研修班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靳诺,校长为陈雨露教授。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目前学校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23个学院、14个跨学院研究机构,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中法学院、深圳研究院等。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77个(包括自主设置的40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119个(包括自主设置的39个的博士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连续十四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8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3年初公布的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9个学科排名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 截至2012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92人,其中教授565人,副教授682人。学校拥有17名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其中,黄达担任委员会顾问,罗国杰担任委员会副主任),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2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1人担任副主任委员;8人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先后有43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25位专家入选中央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是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罗国杰、黄顺基、王思治、卫兴华、胡钧、周升业、陈共、周诚、严瑞珍、高铭暄、许崇德、孙国华、王作富、刘佩弦、许征帆、庄福龄、何沁、高放、方汉奇、蓝鸿文、甘惜分、李占祥、赵履宽、李文海、邬沧萍、陈先达、夏甄陶、方立天、张立文、钟宇人、郑杭生、吴易风、胡乃武、周新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学术精湛、锐意创新,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其中10人入选“千人计划”项目,4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项目,11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7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人入选“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8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7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4969人,其中本科生11577人,硕士研究生7879人,博士生3390人,外国留学生总人数1829人,外国留学生中攻读学位的有1425,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此外,学校还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生2812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8717人,网络教育注册生47074人。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20多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声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大学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等教授9人10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7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万余项,共获得经费16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2001、2002、2003年均居全国第二,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53个国家和地区的202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截至2012年12月底,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13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6家,美洲5家,非洲1家,亚洲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等12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等67位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共有藏书426.4万册(包括线装古籍40余万册),电子图书18133GB,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2001-2005年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先进集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北京奥运培训优秀组织奖”和“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十年基础”、“固本强基、重塑形象”的阶段性目标已圆满实现,并已成功开启“十年腾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阶段。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贯彻“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学科国际性提升、学校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59号 电话:010-62515519
2022-05-05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历经山西大学校工科、山西大学工学院
2022-05-03天津市耀华中学
天津市耀华中学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建校86载,以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英才辈出享誉于世。其前身为庄乐峰先生于1927年创办的天津公学,1934年更名为耀华学校,取“光耀中华”之意,1952年改名为天津市第十六中学,1988年复名为“天津市耀华中学”,并于同年创办了“耀华中学智力早期开发实验班”。一代代耀华人秉承“勤、朴、忠、诚”的校训,本着“为每一个学生成功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突出“以德育魂、以文化人、以学养志、以体健身”的办学特色,积极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使耀华园成为师生共同求索的乐园。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关注细节,构筑优秀,创新体制,锐意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坚持“以德为首、以业为本、以研为导、以质为重”的理念。 耀华中学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03年完成改扩建工程,一所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现代化的耀华中学展现在天津人民面前。现在的耀华中学占地80亩,建筑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学校有藏书12万册的图书馆,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科教馆和网络中心,有设施齐全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馆、篮球场、标准足球运动场,有可接纳1800人同时用餐的餐厅、学生公寓等。2011年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一至四校舍历史风貌建筑的加固修缮工作,使古朴典雅的耀华园更加生机盎然。
2022-05-03